今天小乖下午很忙碌的自己到處玩,我就翻一翻這一期的康健雜誌,最有感觸的一篇是:作自己生命的英雄。看完文章再看一看兒子,不知道20年後的他會是個甚麼樣子?

故事的主角是兩兄弟,哥哥留學日本,弟弟留學英國。儘管在學歷上他們是達成父母的殷殷期盼,而目前從事的事業(哥哥在宜蘭種田;弟弟在泰緬邊境擔任志工),可是有經歷過家庭的衝突。除了兩代間的爭執不斷之外,還要承受四周親戚好友的異樣眼光。如果故事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,不知道你或我可以泰然的接受孩子自己選擇的志業為事業嗎?

這一篇故事是很好的一個借鏡,當我們放太多的期待在孩子身上,他非但不會快樂,也造成彼此親子關係緊張,而最後孩子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時候,我們才能徹底瞭解當初孩子在想甚麼。與其惋惜,倒不如順著他自己的意志而給於正面的鼓勵和指導,坦白說這種胸襟,需要時間學習,因為沒有一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吧?我覺得我自己也要學習放的開,因為小乖還沒出生,我就私自希望他可以留學日本(懷孕的時候,我有唸完一本基礎日文教材喔,想說來點不一樣的胎教...),哈哈哈,我算是哈日族,哈日本的電器用品一些有的沒的。

我們這一代一路從小學念到大學或是研究所,大概九成的父母都是希望我們考上台清交成,最好還能念醫學系或是師範大學。我有一個表哥為了考上醫學系,唸書唸到身體變很差,雖然最後有考上了,舅舅舅媽當然是覺得非常驕傲,倘若這也是表哥想要的,那就不成問題。我們的上一代聚在一起常常聊的就是考上哪一所大學,會不會唸書的小孩對於這個家庭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。

想起我要考高中的時候,會自己到圖書館唸書,也喜歡到書局裡挑選參考書;為了考上好的大學,高一結束時,跟家裡說要轉學念大學錄取率比較高的私立高中。似乎我自己就設定好要當會主動唸書的小孩了,真正玩的時候,是從大學才開始,現在回想起來,大學以前的青春生涯感覺就好像是一張白紙。所以當我看完李偉文的教養書,就覺得AB寶好幸福,才小學就玩的多采多姿,十八般武藝想學的就學,這才是真正的從生活中"增廣見聞"。

另一篇文章是李偉文專欄的爸爸心情故事:送給孩子的三樣禮物。李醫師說這三樣禮物是身為父母親所能給予的最好禮物。
(1)生活常規的養成-
有規律的作息、不吃垃圾飲料食品、養成衛生與運動習慣
--->看起來是很簡單,但是如果爸爸媽媽本身就沒有這般習慣的養成,也很難灌輸給孩子吧。作息部分,小乖的生活時間分配我覺得還不錯。不吃垃圾食物,這就得我們不吃,他就不會看我們吃而討著要吃。衛生習慣非常重要,倘若沒有從小培養起,長大之後要再建立根本就很困難。要是媽媽總是在背後替孩子收東收西的,沒有讓他/她自己學著收拾、知道東西用完了物歸原位、會自動打掃居家環境,那麼小孩長大之後的生活能力就會很差。不好的"微習慣"一旦養成,非常容易影響生活品質。孩子若沒有學習充足的生活能力,即便媽媽做的再怎麼辛苦,就會一輩子都辛苦。我老了可是要過清閒的退休生活啊,關於小乖的衛生習慣建立,我會從嚴把關。

(2)讓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-
閱讀是一種習慣,習慣的養成要有環境。透過閱讀,孩子們養成主動學習、深入探索的習慣,以及想像與創造的能力。
--->書不要吝惜買,尤其是好的書值得收藏。圖書館是非常方便,但是有借書期限,所以我比較喜歡買回家慢慢閱讀。自己的書可以作記號、也可以保持清潔,如果不是很想買的,只想要翻一翻就好,那就去圖書館找。小乖現在很喜歡翻書,認得的書也變多了,偶而我在廚房忙,他一個人會翻著書在自言自語,樣子挺逗趣的。我很期待他是個愛閱讀的孩子。

(3)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-
所謂領導與被領導,換句話說就是表達與傾聽的能力。領導者最基本要求是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,而被領導者起碼要能瞭解別人在說甚麼,才能順利完成被分派的工作。
--->這項特質,我覺得要透過大大小小的團體活動來讓孩子學習表達與聆聽的能力。表達的好,人際關係就會好,大家都喜歡聽你說也會欣然接受說話者的意見。專心聆聽,是給對方的一種尊重。不論是說或聽,都有很大的學問在。說:有沒有表達清楚;聽:是否全盤瞭解對方說的內容。如果光靠著一張嘴說自己喜歡聽的,或任意指示別人,這樣在團體中就會是被被排擠的那一個。

這篇文章中,我最喜歡的子標題是:幸福的孩子在大自然中長大,並擁有父母陪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ple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